长春日报走进吉大一院骨关节外科:“快速康复”新理念带来就诊新体验
日期:2021/7/13 0:00:00 来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临床上,很多老龄患者一提及“手术”二字就“色变”。他们常常有这样的顾虑:术前感到恐惧、术中难忍疼痛、术后担心长期卧床。如何从患者角度出发,实现安全、快速、无痛的就诊体验?在精准化医疗时代,吉大一院骨关节外科在全省率先引入“快速康复”理念,为患者带来全新的就诊体验。
患者:膝关节手术当天就下床了
“你看,我都能走这么远了!”日前,在疗区走廊内,已完成左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赵女士独自扶着康复辅助器,稳稳地向前行走。今年58岁的赵女士早年间因外伤导致左腿韧带拉伤,近十年一直保守治疗。由于近期疼痛难忍,赵女士才下决心做手术。
“真没想到,手术后3个多小时我就能下地站起来了。”谈起就诊体验,赵女士直呼“不可思议!”术后当日,在护士的搀扶下,赵女士勇敢迈出第一步时,对手术效果的疑虑逐渐消除。“现在我对康复很有信心……”赵女士的话给了隔壁床病友极大鼓励。达到出院标准后,赵女士还需康复2个月左右,才能实现全面恢复。如今,已经出院的赵女士坚持康复锻炼,期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医生:专攻柳叶刀练就真功夫 “目前,我国医疗专业化建设日臻完善,精准化分科越来越细,骨科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外科医生的手术能力迅速提升。”吉大一院骨关节外科副主任齐欣教授从医30年,经历过外科手术的变革。他认为,精准化医疗时代,外科医生已经有条件“术业有专攻”,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品质。 “近几年,我们提出‘快速康复’理念,在手术时长方面有所体现。”齐欣说,最初像关节置换这样的四级大手术,手术用时至少3小时,病人需卧床3周。而今,一台骨关节置换手术,用时可缩短至40-60分钟、平均术后4小时下床活动、3天达到出院标准…… 在该院骨关节外科,就诊患者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入院评估发现,多数患者是到了疼痛难忍时,才选择就医;疼痛造成患者行动受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一些患者长期服用止痛药物,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多数患者病程时间长,还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该科引入“快速康复”理念两年多时间里,通过多学科协作达成合作共识。患者入院后,经过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把患者身体调整到适应手术的最佳状态后,快速实施手术、护理及康复,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护理是“快速康复”中重要一环。患者首次入院时,护士要对其进行13项系统评估,包括机体功能、肌肉力量、心理状态、血栓风险等,均被列入到评估中。根据患者入院时身体的基础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更好地帮助患者术后恢复。目前,“快速康复”临床应用效果和患者受益满意度逐年提升。 护理:个性化措施促快速康复 “经过综合评估,您已经满足出院标准。这是居家康复指南,记得按时做康复训练……”又有一名患者即将出院。离院前,骨关节及运动医学护理平台护士长许岩总不忘仔细叮嘱患者各种注意事项。 “快速康复对于患者而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禁食、禁水调整。”护士长许岩介绍说,以往,患者术前一日,22时需禁食、禁水。如今,患者仅需术前6小时禁食,术前4个小时禁水。这一小小的改变,极大缩短了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提升患者舒适度,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前焦虑情绪。 术后患者耗能较多,亟需能量补给。以往,患者术后第二天才能进食、进水,基于“快速康复”理念调整后,患者术后返回病房便立即评估,如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就可以进食、进水。护理人员还会根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从流食过渡到普食,帮助患者以最快速度恢复体力。此外,每天下午还有2名护士专门协助患者进行床旁站立和行走,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加速康复。 【记者感言】 一切从患者就医体验出发 2019年,一场“快速康复”的破冰之旅,在吉大一院骨关节外科临床迅速开启。 “快速康复”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需要手术医生、护理团队、麻醉师、康复师等多学科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方案,更是精准化诊疗的具体体现。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医院,2019年,吉大一院骨关节外科快速康复工作有了飞跃性进步。诊疗“加速度”的背后,是多科室相互配合、紧密协作的生动实践。为患者建立个人护理档案、组建快速康复团队微信群、实行患者病情每日评估上报……通过个性化管理,骨关节外科让每一名患者都能在身体情况最佳时,接受手术治疗。经过两年多的临床运行,已经有超过300名患者,通过“快速康复”的新型诊疗方案获益。 更好地了解患者,才能带给他们更好的就诊体验……作为医护工作者,如果说通过提升医疗技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治愈疾病是本职,那么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诊体验,则是医护工作者的长期责任和更高追求。